前言
岭南古邑,世界工厂,双万之城,一往无前,狭路生风。
1月18日,《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东莞首部总体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取得的重大成果?!豆婊返幕衽?,充分表明东莞市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肯定,也标志着东莞在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作用的使命任务上开启新征程。
规划编制背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豆婊芳仁浅鞘锌占浞⒄沟闹改稀⒖沙中⒄沟目占淅锻?,又是各类开发?;そㄉ杌疃幕疽谰荩峭吵锶泄量占浔;ぁ⒖?、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目的
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四十多年间东莞以其“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数次飞跃,从一个GDP仅6亿元的农业县向万亿经济大市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在改革开放历史时间轴上,东莞注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本乃至一个时代的传奇。
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广东省国土国空规划(2021-2035年)》,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空间保障,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全域全要素配置,对东莞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ぷ鞒鲎芴灏才藕妥酆喜渴?,构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并结合东莞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探索,高质量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空间规划。
指导思想
东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战略引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创新驱动,巩固东莞产业发展新优势;统筹治理,推动空间发展模式向内涵提升转变;以人为本,系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造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典范。
01
强化空间战略引领
坚持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和城镇化格局,强化空间格局对发展资源、发展要素与发展时序的引领作用,构建“战略擘画-空间谋划-项目策划”的战略实施路径,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
02
体现底线安全思维
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生态农业空间管理机制,推进生态农业空间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有优化,探索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新格局与新模式,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筑牢国土空间安全格局。
03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牢抓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积极推动产业由粗放转向高效集约、由依赖转向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制造业当家,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04
突出统筹治理理念
强化空间资源统筹能力与发展要素整合能力,提升市级对各类资源统筹力度,积极推进空间协同治理与全流程动态实施,推动空间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大转变,推动空间功能逐步腾挪收纳、分类归置,全面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空间发展效益。
05
突显人居品质示范
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系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交通、市政、公服与居住等设施供给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东莞的愿景与使命
历版规划定位演变:坚守制造本底,坚定湾区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开展了三轮重要的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性质看,城市的发展定位既有坚守,也有迭代。坚守来看,东莞一直坚持产业为本,制造业当家;一直坚定区域思维、湾区视野,始终站在广东省、珠三角的大格局谋本市发展。迭代来看,从珠三角地区性中心到广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东莞定位在提升;从对外加工贸易,到信息技术研发,再到国际先进制造中心,湾区重要创新城市,东莞功能在提升。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的城市性质:以轻工、食品及对外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广东省重要对外贸易基地之一。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的城市性质: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城市性质:国际先进制造中心,广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城市,岭南山水文化名城。
服务全国、面向湾区、立足发展,建成富有活力和彰显魅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进入新时代,东莞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发挥所能所长,持续探索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新范式新路径,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加快以1个城市性质、2项核心功能,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01
城市性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
——在粤港澳大湾区见证东莞蝶变
东莞因通道而兴,改革开放以后,107国道、广深铁路等区域性通道带动东莞的“人”字形轴线扩张,进而将城市建设拓展到全域。地处广州、深圳两座超大城市之间,东莞承载了来自广深港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向来以“通道城市”闻名。
但随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100公里黄金内湾提出,东莞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区域地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东莞要“建设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黄金内湾的新格局下,向东、向西,东莞分别链接了两大都市圈,其区域地位越发重要,将改变历史上作为通道城市的地位,从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向内湾中心城市的角色转变。向东、向南,东莞与深圳已经有密切的科创合作;向西、向北,5条跨江通道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推动穗莞滨海地带的协调发展。东莞与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翼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逐步稳固,东莞将成为“两翼托举起的一颗明珠”。
02
核心功能定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
——先进制造是东莞的底色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承接“三来一补”“三资”企业起家,制造业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东莞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进入电子信息产业,融入全球产业网络,“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东莞成为全球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东莞的制造业更是迎来突飞猛进,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建成了以华为、OPPO、vivo为首的先进制造链条,先进制造一直是东莞的立市之本,是东莞的城市底色。
本次《规划》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东莞的核心功能定位之一,要求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从更高层面肯定了东莞以往的成绩,展望未来的方向。东莞将进一步突出制造名城的基础优势,加快集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两大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做精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培育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速构建先发优势。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建设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东莞的未来
2001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07年,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为首个落户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并于2018年正式运营;2010年,松山湖高新区升级成为国家级高新区,2017年,东莞滨海湾新区成立。东莞逐步实现从制造业城市向科技创新型城市转型?!对粮郯拇笸迩⒄构婊僖诽岢霭言粮郯拇笸迩蛟斐晌熬哂腥蛴跋炝Φ墓士萍即葱轮行摹?,而东莞则是其重要的承载地。
本次规划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这一核心功能定位,更加突出东莞的产业创新特色优势,要求东莞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领湾区从科技支撑产业到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到全域协同创新转变。更加强调原始创新、基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原始创新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重视创新环境的支撑作用,加快布局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和培育一流科技企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03
目标愿景: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
——描绘东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理想抱负。
“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是东莞面向2035年的目标愿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位更加核心,全面对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共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翱萍即葱?先进制造”的特色更加凸显,创新引领力、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全面增强,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在东莞“一点两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2050年,城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文化魅力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全面建成品质卓越、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成为向世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城市典范。
东莞的视野与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作为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用四十年的时间逐步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蜕变,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工厂”。长期以来,东莞作为广深港三大世界级城市之间的成本洼地,在宽松的土地利用管控政策环境下,通过市直管镇的治理模式、以村镇为主体自下而上的发展逻辑、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GDP稳步破万亿,但同时导致东莞目前空间破碎分散、生态本底退化、区域联系不畅、品质风貌欠佳等诸多问题。
本次规划以“统筹空间资源”与“整合发展要素”为主线,充分响应国内外发展形势与要求,着力破解东莞空间发展困局。通过统筹空间资源布局,锚固生态农业保护空间,构建美丽国土开发保护格局;通过提高空间资源统筹能力,实现有限资源的精准配置,推进土地高质量利用;通过整合城市发展要素,逐步提升城市品质,全面提升东莞城市发展能级,最终实现“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的目标愿景。
落实底线思维,严守国土空间安全底线,让生态环境更优美
由岭南鱼米之乡和农业高产区到制造名城,东莞的全域高强度土地开发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造成了蚕食,导致生态、农业空间逐步萎缩并呈碎片化。针对该问题,规划突出数量质量并重,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0万亩,划定生态?;ず煜呙婊?61.08平方千米,划定开发边界面积1433.37平方千米,夯实并锚固全市国土空间?;さ紫吆统钦蚩⑸舷蓿呕占淇⒈;じ窬?。
01
农业空间:锚固耕地保护基本盘,推动农业空间多元融合发展
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针对耕地破碎、零散的现状,创新提出耕地?;ぜ矍龇?,将集中连片、质量较好的耕地及有整治潜力的地区划定为耕地?;ぜ矍?,作为空间规划管控的红线之一,逐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等手段进行补充耕地并优化耕地?;じ窬?,引导规划期末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集中布局。依托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农业公园,通过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教育等形式,打造田园社区新模式,促进农业空间与城镇功能的复合发展。
规划多元优质的农业空间格局。以稳定粮食、蔬菜、水产等传统基础产业,提升荔枝、香蕉、花卉等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为目标,构建“两区一带”农业空间,全市划分为水乡特色农业耕作区、埔田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区、生态文化观光型农业旅游带。
市域农业空间规划图
02
生态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引导生态空间系统分级管控
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一屏一区多廊”的生态空间结构,形成以南部连绵山体为屏障、以西北部水乡河网及湿地为重要生态区、以各级生态廊道为脉络的生态安全格局。
顺应茅洲河流域、石马河流域、巍峨山等自然单元,贯通深莞惠交界地区蓝绿廊道,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形成系统连续的生态空间体系。
以生态?;ず煜呶诵?,进一步结合生态安全格局、城市运行安全的要求,细化全市生态空间管控,将具有生态价值的要素纳入生态空间进行?;ぁ?/p>
市域生态系统?;す婊?/p>
坚持系统思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城市群联系更紧密
在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等区域格局下,湾区各城市“战略节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而竞争也日益激烈。深中通道等珠江口东西两岸通道的新增开通,让湾区进入网络化空间格局,东莞的传统交通走廊优势迎来极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轮《规划》充分落实国家战略,响应区域职责,研判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层面,强化湾区东岸中心城市职责,融入湾区网络化空间格局,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突出“强心、融深、向湾”的发展战略。
01
“城市强心”
与其他城市相比,东莞具有“市直管镇”的特殊行政机构,过去市、镇、村、组“四个轮子一起转”,造成“多点开花、连绵开发”的空间特点,城市中心首位度不高?!按笾行某乔钡墓菇ㄊ潜敬喂量占涔婊囊桓鲋氐?。立足区域协同发展、系统发展,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南融北接、联动东西的枢纽地区。
本次规划在坚守“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背景下,明确中心城区作为全市唯一的行政文化、金融商贸、公共服务中心,是全市的主中心。一是规模提升,规划提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适度强化中心城区首位度。二是功能提升,强化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宜居中心、科教中心、文体中心的综合职能,围绕“黄金双轴”,谋划建设东莞国际商务区、南城总部基地、博物馆新馆、黄旗南公共服务群组等,提高中心城区功能的丰富度,实现能级跃升。三是风貌提升,依托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明晰“内圈莞邑故城-中圈湾区都市-外圈生态产城”的风貌格局;依托黄旗山城市公园、同沙森林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滨江岸线公园等构建环城公园体系,重塑城野关系,凸显山水形胜汇聚的特色格局。
02
“产业融深”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与深圳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范围广、纵深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圳的科技资源、研发实力不断向东莞渗透,带动了东莞的产业升级,而东莞优良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为深圳企业提供了发展的试验田。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东莞与深圳的合作已经从简单的产业承接转向了研发创新源头的合作,东莞将在建设深圳都市圈机遇下,进一步深化与深圳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中心的合作,形成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布局促进价值链整体跃升。
深度融合深圳都市圈,重点推进临深交界地区合作,打造莞深深度融合发展样板。重点打造南部环深发展带,以松山湖、滨海湾这两个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能的专业中心,叠加塘凤清片区等重要战略节点。以这些节点连线带面,推进临深地区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的全面合作。
其中,加强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资源共享以及研发合作,携手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重点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与黄江、光明科学城共建环巍峨山科学功能区。推动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前海合作区的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对接,共同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组团。推动塘厦与深圳平湖北、坂雪岗科技城在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合作对接,联动深圳共建科创“心脏”。
03
“战略向湾”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借势黄金内湾,东莞向湾的重点是平台联动、东西协同,推进环湾地区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服务等高端科创与服务领域的合作。
重点打造西部滨海走廊。这条走廊上布局有滨海湾新区、东莞港、泥洲岛、水乡新城、麻涌TOD等多个重要战略节点,是东莞参与黄金内湾建设的核心地区,将重点依托广深沿江高速通道,以这些节点为载体,布局大学、产业平台、科技装置及优质住区,成为面向世界级企业和创新资源,集聚湾区最优质科创企业和人才的“超级岛链”。同时发挥沿走廊的生态本底优势,以“水乡河网”为特色,建设生态化发展示范地区。
未来将重点推动水乡功能区与广州莲花湾、创新城、大学城等地创新资源共享以及公共服务对接,推进同城化建设,加强滨海湾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等重点平台的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在环伶仃洋地区打造世界级综合型环湾都市连绵区。新增4条东西两岸的跨江通道,平均每6千米就有一条通道,过江平均间距由32千米缩短至7千米,有力支撑东莞的向湾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图
锚定品质思维,强统筹、显特色,让空间发展更均衡
“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是东莞城市空间的特征,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全域协调发展,打造“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适度集聚、相对均衡、特色鲜明的城镇开发格局。
“一主”即中心城区,作为全市行政文化、金融商贸、公共服务中心,展示现代化都市形象。
“两副”是松山湖、滨海湾两个副中心。松山湖副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能,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滨海湾副中心以对外开放、创新发展为主要职能,积极融入黄金内湾建设。
“六片区”是功能统筹、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片区。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与滨海片区,强调以“一主两副”为核心,协同周边紧密连接的镇街作为腹地,带动片区统筹发展。东南临深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与东部工业园片区,加快培育塘厦镇、水乡新城和常平镇三个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片区中心,整合各镇产业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小而美”的镇级中心。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图
东莞的奋进与活力
产业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与科技创新的联动赋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造之城
01
高效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
东莞现状产业空间量大面广,规划在保障产业用地规模的基础上,更强调产业用地结构和品质的提升。一是守住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统筹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二是拓展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以标准化产业社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连片土地统筹,强化先进制造业连片产业空间的供给;三是梯度完善产业空间体系。建立“市级综合性产业新城、市级重点产业基地(平台)、镇级现代化产业园区、镇村低成本产业空间”的四级产业空间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市、镇、村”三级以及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打造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生产服务、产城融合等多元的产业空间载体,满足各类企业主体的空间需求。
02
核心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平台
以强化松山湖科学城的核心引领能力为核心,联合深圳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依托重大交通走廊打造对接穗深港的核心创新主轴,发挥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等平台的创新功能,打造沿??萍疾荡葱麓R劳泄闵钐费叵叩闹圃煲祷?,打造东部科技产业创新带。依托南部各镇的产业基础与临深区位,打造莞深产业融合创新带。
03
提质升级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本次规划对东莞未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做出前瞻安排。以服务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加大对总部企业的用地保障,推动总部经济长足发展。强化中心城区与松山湖科学城资源互补,建设一批企业总部基地、供应链管理中心。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与释放消费内需,营造优质消费环境。优化城市商圈布局,培育特色商圈,提升城市中心高端商业综合体质量;壮大新型文化消费经济,推动美食、龙舟、潮玩、篮球等特色IP跨界融合,形成消费热点游览线路,打造一批特色文旅街区。
宜居生活: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建设富有活力的青春之城
01
乐居:建造适合不同人群的“好房子”
针对东莞村居、厂居占比高,整体居住质量较差的现实情况,规划优化“城村厂”三类居住占比,同时保留一部分村居自建房与工厂集体宿舍,重点对其进行品质提升,着力打造东莞特色产业社区,为新落脚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低成本居住空间。
02
乐活:高品质公共服务吸引人口扎根东莞
面向东莞人口年轻化、市民化、人才化的趋势特征,引导公共服务配置模式从“重镇均、重户籍”向“按人均、按常住”转变,制定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规划指标,重点完善教育、养老、医疗等诉求迫切的重点民生设施,建设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关爱的全龄友好型城市?;?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理念,均衡配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室、老人照料室、社区体育公园等基础型设施,针对居住社区和产业社区提出不同设施配置要求,保障基层公服设施的均等化和差异化。
03
乐享:建设彰显文化体育魅力的潮玩东莞
强化特色型设施配置,引导市级大型公共设施在“一主两副”都会区分类集聚,提升都会区的城市服务能力,中心城区重点补充高等教育、体育、文化等大型公共设施;松山湖重点完善科技创新服务设施;滨海湾重点预控大型公共设施用地。突出完善文化、体育等特色设施,规划建设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东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黄旗山南麓文体休闲带等重大文化设施,新建水上运动中心、国际足球中心等专业性运动场馆。
04
乐游:塑造活力趣游的岭南山水文化名城
凸显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开展“古村+”、“旧墟再生”、“工业史博物馆”等遗产活化计划,通过科学规划推动渐进式的“微改造”更新,适当融合文旅、商业等业态,重塑历史建筑功能、激发旧城活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更好融入城市功能。建设“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公园绿地体系,构建由碧道、绿道、南粤古驿道、健身步道构成的蓝绿特色游憩体系,实现市域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80%。
综合交通:大交通支撑城市能级提升,擘画内畅外通的活力之城
01
高铁进城,融入国家大局
深度融入国家高铁网。构建高速铁路直接出省通道,实现高铁进中心城区,与省内城市1.5小时互通、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通、与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城市5-8小时互达。引导广深第二高铁在中心城区设站,预留规划广深第二高铁、中南虎城际通道条件。
02
通道跨江,凝聚内湾力量
加强与湾区西岸城市的跨江直连。推进莲花山通道及东延线、狮子洋通道等高速公路跨江通道建设,预控海鸥通道,谋划桥头-洪梅高速通道,预留未来建设空间,促进珠江口两岸聚合发展。打造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直连直通”的重要交通网,到2035年,基本实现东莞市各片区中心与相邻大湾区核心城市中心区及主要空铁枢纽60分钟内互通。
03
都会区轨道通勤化
重点加强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的联动发展。近期优先加密中心城区内部通勤轨道网,加强中心城区与松山湖的通勤轨道联系;远期强化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的轨道交通联系,支撑都会区城市核心功能培育。
04
市域轨道城际化
重点构建与城市发展格局契合的城市轨道“快线+普线”交通网。轨道“快线”快速连通城市主副中心及片区中心,实现市域内外围片区60分钟以内通达核心区;轨道“普线”为通勤轨道,提升片区中心、镇中心出行品质,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安全韧性——市政防灾基础设施保驾护航,建设韧性安全之城
01
构建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
东莞将统筹供水排水、网络信息、环境卫生、应急救治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全面提升市政设施供应保障能力,构建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02
构建系统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通过落实减碳目标、建立精细化预警与气象保障体系、提升防洪(潮)能力、提高地震监测和地震灾害防御水平、健全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危险品空间布局管控力度、建设多样化应急避护场所体系以及稳步推进“平急结合”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城市抗灾能力,实现积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事故灾害的目的,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韧底线。
03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进一步增强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和利用效率,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多元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化能源系统。
东莞的善治与践行
规划实施管理:构建“编、审、用、督”四位一体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01
规划传导不走样:建立“两级三类四层”的规划编制传导体系
规划的重点在于实施,特别是在东莞“市直管镇”特殊的管理架构下,如何实现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战略意图层层传导、落实,真正成为东莞未来建设的蓝图至关重要。为此,规划提出按照市、镇两级政府对规划编制实施的事权,需编制市、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实现纵向传导,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外需编制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规划实现横向衔接。并通过“市—镇街(园区)—单元—街坊/地块”四个空间层次,将本次规划的战略目标层层落实。
02
规划管控强抓手:规划创新规划实施与动态管理机制
过去四十多年,以镇村、园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给东莞带来了迅猛的发展,但也造成空间布局整体呈现均质化、破碎化、零散化的问题。本次规划强调强化市级对空间资源的统筹力度。一方面,建立重点地区规划提级管理制度,将城市核心区、连片重点产业地区、枢纽门户地区、高品质人居地区等重点战略区域,以及耕地?;ぜ矍?、生态治理重点区等重点整治区域,划定为市级重点地区,由市级统筹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规划留白管理制度,将当下仍不明确或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划定为战略留白用地,避免土地进一步粗放供给和低效利用,调节土地开发时序,提升规划的适应性,为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的东莞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03
规划监督不缺位: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管理的全过程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埂耙荒暌惶寮?,五年一评估”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动态更新维护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近期行动计划:将“规划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以建成“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鲜明凸显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制定推进总体规划实施的八大专项行动计划。
01
湾区互联行动,推进一批国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的建设,构建东莞主要区域与广州、深圳城市核心区实现1小时通勤。
02
清洁能源行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煤、石油等能源消费,加大争取市外清洁电力调入力度,提升清洁能源占比。
03
绿美东莞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公园品质提升、蓝绿通道连通提升等工程,全面实施增绿扩量、改绿提质、护绿促兴、用绿增效。
04
良田公园行动,推进5个良田公园试点规划建设工作,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だ玫哪J?。
05
土地整备行动,强化政府土地储备计划管理,加强重点产业空间、城市发展重点地区的土地储备力度,保障优质连片产业用地供给,优化完善城市功能。
06
中心城区强心行动,统筹提升三江六岸地区,高水平谋划四大重点片区的开发,综合提升五条城市发展轴线的品质,全面推动城市中心区的扩容升级。
07
现代产业园行动,高标准打造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形成适应“头部企业-链条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全链条的产业空间。
08
城中村改造行动,搭建“大中小圈”城中村改造梯度体系,形成滚动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生动格局。
回顾光辉岁月,东莞因改革而兴。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东莞将勇担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责任使命,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全面部署总体规划实施工作以“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昂扬姿态,再造“新东莞”,开创“新奇?!?,以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东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